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玉润健康丛书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 侯荣庭 2018年版
- 资料名称: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玉润健康丛书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 侯荣庭 2018年版
- 英文名称:
- 文件大小:48.73 MB
- 标准类型:行业图书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玉润健康丛书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侯荣庭
出版时间:2018年版
丛编项: 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生病叙说”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名情况各异的感染者就其生病体验的主观陈述与情感表达入手,将情感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研究感染者的情感跌宕,以主体建构的视角,结合现象学的思考提出情感存在与呈现的动力机制。 本书从理论层面来说,并非对特纳理论的简单应用与检验,而是将精神分析理论与情感社会学理论相结合,是一种受精神分析理论启发的质性研究,是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与本土化。从实践层面来说,本书分析艾滋病感染者的情感存在与呈现,是对日常生活中情感跌宕变化动力机制的探索。既非采用实验室对照下的量化研究,也不是对温和情感的简单描述,而是在自然状态之下对强烈情感反应做出解释性的质性研究,且填补了国内著作对感染者情感研究的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1
第一节 研究主体/2
一、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2
二、我与艾滋病研究的遭逢/6
三、研究主体:生病历程中的情感跌宕/11
第二节 研究何以可能/17
一、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支持/17
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8
三、具体层面的操作执行/21
第三节 研究伦理的深层考量/25
一、以知情同意为前提/26
二、严格遵守先无害后受益的准则/26
三、时刻铭记调查的严谨性/27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29
第一节 情感社会学研究/30
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历史/31
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现状/33
三、情感社会学的未来趋势/41
四、情感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土生化/43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下的艾滋病研究/46
一、艾滋病研究的国际化/46
二、艾滋病防治的本土发展/51
三、艾滋病人群的情感研究/55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视角/58
一、情感社会学理论/58
二、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66
第三章 获得性“需要缺陷”综合征/69
第一节 证明自我需要的缺失/72
一、核心自我的崩解/73
二、潜在身份的失能/76
三、角色身份的污名/80
第二节 获益交换需要的缺乏/83
一、公平就医被拒绝/83
二、身份信息被利用/88
第三节 群体归属需要的缺陷/91
一、初级生活圈的变迁/92
二、单位和社区的排斥/100
三、亲朋与好友的疏离/104
第四节 信任需要的缺场/106
一、信任危机:预期行为带来的失落/107
二、依赖困境:信任破裂引发的退出/110
第五节 真实需要的缺憾/113
一、与他者的共存/114
二、与污名的遭逢/117
第四章 获得性“期望不足”综合征/123
第一节 期望状态的模糊性/127
一、角色选择的无奈/128
二、地位获得的迷茫/139
第二节 期望达成的局限性/151
一、新增范畴单元缺少同质性/152
二、普遍范畴阻碍清晰性/156
第五章 获得性“惩罚泛滥”综合征/161
第一节 体制领域的惩罚/164
一、意识形态的限制/164
二、符号媒介的排斥/168
第二节 分层系统的资本分配不均/176
一、布迪厄“四种资本”的尽失/177
二、情感资本的负积累/180
第六章 情感呈现/185
第一节 情感抑制的形成/190
一、失望悲伤的痛苦体验/190
二、羞愧内疚的强化改变/191
第二节 负性情感的再转化/196
一、置换与投射/196
二、升华和反向作用/198
第三节 情感的外指呈现/202
一、社团单元的愤而离场/203
二、范畴单元的怒而扩散/205
三、宏观结构的持续恶化/207
第七章 情感调适:存有与呈现的动力机制/211
第一节 存有与呈现的应对视角/212
一、冲突与博弈/213
二、结构与功能/217
三、互动与系统/220
第二节 情感调适的社会效应/224
一、负性情感与社会变革/224
二、正性情感与社会结构/226
第三节 研究反思/230
参考文献/232
后记/244
作者:侯荣庭
出版时间:2018年版
丛编项: 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采用“生病叙说”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名情况各异的感染者就其生病体验的主观陈述与情感表达入手,将情感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研究感染者的情感跌宕,以主体建构的视角,结合现象学的思考提出情感存在与呈现的动力机制。 本书从理论层面来说,并非对特纳理论的简单应用与检验,而是将精神分析理论与情感社会学理论相结合,是一种受精神分析理论启发的质性研究,是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与本土化。从实践层面来说,本书分析艾滋病感染者的情感存在与呈现,是对日常生活中情感跌宕变化动力机制的探索。既非采用实验室对照下的量化研究,也不是对温和情感的简单描述,而是在自然状态之下对强烈情感反应做出解释性的质性研究,且填补了国内著作对感染者情感研究的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1
第一节 研究主体/2
一、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2
二、我与艾滋病研究的遭逢/6
三、研究主体:生病历程中的情感跌宕/11
第二节 研究何以可能/17
一、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支持/17
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8
三、具体层面的操作执行/21
第三节 研究伦理的深层考量/25
一、以知情同意为前提/26
二、严格遵守先无害后受益的准则/26
三、时刻铭记调查的严谨性/27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29
第一节 情感社会学研究/30
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历史/31
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现状/33
三、情感社会学的未来趋势/41
四、情感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土生化/43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下的艾滋病研究/46
一、艾滋病研究的国际化/46
二、艾滋病防治的本土发展/51
三、艾滋病人群的情感研究/55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视角/58
一、情感社会学理论/58
二、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66
第三章 获得性“需要缺陷”综合征/69
第一节 证明自我需要的缺失/72
一、核心自我的崩解/73
二、潜在身份的失能/76
三、角色身份的污名/80
第二节 获益交换需要的缺乏/83
一、公平就医被拒绝/83
二、身份信息被利用/88
第三节 群体归属需要的缺陷/91
一、初级生活圈的变迁/92
二、单位和社区的排斥/100
三、亲朋与好友的疏离/104
第四节 信任需要的缺场/106
一、信任危机:预期行为带来的失落/107
二、依赖困境:信任破裂引发的退出/110
第五节 真实需要的缺憾/113
一、与他者的共存/114
二、与污名的遭逢/117
第四章 获得性“期望不足”综合征/123
第一节 期望状态的模糊性/127
一、角色选择的无奈/128
二、地位获得的迷茫/139
第二节 期望达成的局限性/151
一、新增范畴单元缺少同质性/152
二、普遍范畴阻碍清晰性/156
第五章 获得性“惩罚泛滥”综合征/161
第一节 体制领域的惩罚/164
一、意识形态的限制/164
二、符号媒介的排斥/168
第二节 分层系统的资本分配不均/176
一、布迪厄“四种资本”的尽失/177
二、情感资本的负积累/180
第六章 情感呈现/185
第一节 情感抑制的形成/190
一、失望悲伤的痛苦体验/190
二、羞愧内疚的强化改变/191
第二节 负性情感的再转化/196
一、置换与投射/196
二、升华和反向作用/198
第三节 情感的外指呈现/202
一、社团单元的愤而离场/203
二、范畴单元的怒而扩散/205
三、宏观结构的持续恶化/207
第七章 情感调适:存有与呈现的动力机制/211
第一节 存有与呈现的应对视角/212
一、冲突与博弈/213
二、结构与功能/217
三、互动与系统/220
第二节 情感调适的社会效应/224
一、负性情感与社会变革/224
二、正性情感与社会结构/226
第三节 研究反思/230
参考文献/232
后记/244
相关资料
- 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玉润健康丛书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 侯荣庭 2018年版
- 美容外科学 卷1 第二版 FoadNahai主编 曹谊林,祁佐良主译 李战强执行主译 2014年版
- 科学探索发现 人体的奥秘 王春洪 编著 2014年版
- 健康孕产1000问 赵天卫 主编 2014年版
- 汉竹 亲亲乐读系列 怀孕 胎教每天一页 汉竹 编著 2015年版
- 急诊急救及护理 安淑芬,朱庆环,吴秀然 主编 2009年版
- 脊柱关节整复手法治疗软组织痛 王福根 主编 2009年版
-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二版 案例版 路转娥,刘建红 主编 2013年版
- 病原生物学纲要 双语版 第二版 郭晓奎 主编 2008年版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二版 李小山,杨德兴,杜斌主编 张忠,王江琼,付莉副主编 杨建平主审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