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比例尺1:250000 拜永山,常革红,谈生祥 著 2015年版
- 资料名称: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比例尺1:250000 拜永山,常革红,谈生祥 著 2015年版
- 英文名称:
- 文件大小:88.57 MB
- 标准类型:行业图书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比例尺1:250000
作者:拜永山,常革红,谈生祥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库郎米其提幅1:250000)》共由8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前人工作程度、项目开展及完成情况。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测区地层序列,涉及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元古界到新元古界冰沟群和下古生界滩间山(岩)群3个群级地层单位,以及滩间山(岩)群中的碳酸盐岩岩组、火山岩岩组、碎屑岩岩组;上泥盆统黑山沟组(D3hs)、哈尔扎组(D3he),下石炭统石拐子组(C1s)、大干沟组(C1dg),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1d),石炭系一二叠系打柴沟组(CPd),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始新统路乐河组(E21),渐新统干柴沟组(ENg),中新统上新统油砂山组(N1—2y),上新统狮子沟组(N2sz),下新统七个泉组(Qp1Q),以及申一上新统、全新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堆积物等19个组级地层单位,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岩石地层、沉积环境、形成时代、相互接触关系等特征。第三章从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等方面通过大量首次取得的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论述了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特征,以及调查区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的岩浆活动特点。第四章介绍了区內作为造山带基本组成的不同类型变质岩的分布、变质作用等特征。第五章介绍了测区构造格架的划分方案,从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建造和改造特征方面叙述了各自的构造属性,明确指出区內主造山旋回为加里东期,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元古宙基底形成演化阶段、早古生代洋陆转化阶段、晚古生代陆表海阶段、中新生代叠覆造山阶段等。第六章叙述了新构造运动在测区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大量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建立了祁漫塔格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生态环境地质事件序列,介绍了调查区首次发现的6处古人类活动遗迹。第七章简略分析了区內咸矿地质背景。第八章归纳总结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地形图质量评述
一、1:10万地形图(野外手图)
二、1:25万地形图
第四节 地质调查历史及研究程度
一、各种比例尺填图概况
二、地层单位和地层序列建立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测区地质构造格架与大地构造属性认识
四、前人所采集的样品
五、矿产地质调查
第五节 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 地 层
第一节 古元古代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二节 中元古代长城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岩石化学特征
五、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三节 中元古代蓟县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四节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五节 早古生代奥陶纪一志留纪地层
一、碎屑岩岩组(OST1)
二、火山岩岩组(OST2)
三、碳酸盐岩岩组(OST3)
四、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六节 晚古生代泥盆纪地层
一、土泥盆统黑山沟组(D3hs)
二、上泥盆统哈尔扎组(D3he)
第七节 晚古生代石炭纪地层
一、下石炭统石拐子组(C1s)
二、下石炭统大干沟组(C1dg)
三、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3d)
第八节 石炭纪一二叠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九节 晚三叠世地层(鄂拉山组)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石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十节 古近纪一新近纪地层
一、始新统路乐河组(E2l)
二、渐新统一中新统干柴沟组(ENg)
三、中新统一上新统油砂山组(N1-2y)
四、上新统狮子沟组(N2sz)
第十一节 第四纪地层
一、下更新统七个泉组(Qp1g)
二、中更新世沉积
三、晚更新世沉积
四、全新世沉积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
一、祁漫塔格奥陶纪蛇绿岩
二、中元古代镁铁一超镁铁质侵入岩
三、白垩纪基性岩墙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晋宁期变质侵入岩
二、震旦期群峰东侵入体(Pt3gny)
三、加里东期侵入岩
四、海西期侵入岩
五、印支期侵入岩
六、燕山期侵入岩
七、区域性岩脉
八、岩浆岩演化规律
第三节 火山岩
一、奥陶纪一志留纪火山岩
二、泥盆纪火山岩
三、三叠纪火山岩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系
一、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系
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第二节 区域变质作用特征
一、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Ar3Pt1b)
二、中元古界小庙(岩)组(Chx)
三、中一新元古代中浅变质岩系
四、低绿片岩相变质岩一一早古生代中浅变质岩系
五、低绿片岩相变质岩一一晚古生代中浅变质岩
六、古元古代变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七、埋深变质作用一一中生界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变质岩
第三节 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一、岩石类型
二、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相带划分
第四节 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一、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岩
二、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岩
三、低绿片岩相动力变质岩
四、葡萄石一绿纤石相动力变质岩
第五节 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一、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形成阶段
二、加里东期洋陆转換阶段
三、海西期陆內造山阶段
四、印支期陆內造山阶段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主要分界断裂
第四节 构造变形特征
一、前寒武纪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二、加里东期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三、海西期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四、浅表层次构造形迹群
第五节 构造变形序列
第六节 地质发展史
一、古元古代基底演化
二、中一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形成
三、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微洋盆演化阶段
四、晚古生代板内伸展裂陷海盆体系的演化
五、陆內叠覆造山
第六章 新构造运动及生态环境特征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地貌分区
二、新构造运动形迹
三、盆地沉积与成山作用
四、新构造运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第二节 生态现状及古人类遗迹
一、生态趋势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二、古人类活动遗迹
第七章 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研究工作概况
一、前人工作程度
二、本次工作程度
第二节 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一、构造与成矿背景关系
二、岩浆活动与內生成矿背景关系
三、围岩条件与內生成矿的背景关系
四、地层与外生矿产的关系
五、剥蚀程度对矿产的影响
第八章 结束语
一、主要成果及进展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件 1:25万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地质图及说明书
作者:拜永山,常革红,谈生祥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库郎米其提幅1:250000)》共由8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前人工作程度、项目开展及完成情况。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测区地层序列,涉及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中元古界到新元古界冰沟群和下古生界滩间山(岩)群3个群级地层单位,以及滩间山(岩)群中的碳酸盐岩岩组、火山岩岩组、碎屑岩岩组;上泥盆统黑山沟组(D3hs)、哈尔扎组(D3he),下石炭统石拐子组(C1s)、大干沟组(C1dg),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1d),石炭系一二叠系打柴沟组(CPd),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始新统路乐河组(E21),渐新统干柴沟组(ENg),中新统上新统油砂山组(N1—2y),上新统狮子沟组(N2sz),下新统七个泉组(Qp1Q),以及申一上新统、全新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堆积物等19个组级地层单位,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岩石地层、沉积环境、形成时代、相互接触关系等特征。第三章从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等方面通过大量首次取得的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论述了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特征,以及调查区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的岩浆活动特点。第四章介绍了区內作为造山带基本组成的不同类型变质岩的分布、变质作用等特征。第五章介绍了测区构造格架的划分方案,从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建造和改造特征方面叙述了各自的构造属性,明确指出区內主造山旋回为加里东期,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元古宙基底形成演化阶段、早古生代洋陆转化阶段、晚古生代陆表海阶段、中新生代叠覆造山阶段等。第六章叙述了新构造运动在测区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大量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建立了祁漫塔格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生态环境地质事件序列,介绍了调查区首次发现的6处古人类活动遗迹。第七章简略分析了区內咸矿地质背景。第八章归纳总结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地形图质量评述
一、1:10万地形图(野外手图)
二、1:25万地形图
第四节 地质调查历史及研究程度
一、各种比例尺填图概况
二、地层单位和地层序列建立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测区地质构造格架与大地构造属性认识
四、前人所采集的样品
五、矿产地质调查
第五节 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 地 层
第一节 古元古代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二节 中元古代长城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岩石化学特征
五、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三节 中元古代蓟县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四节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五节 早古生代奥陶纪一志留纪地层
一、碎屑岩岩组(OST1)
二、火山岩岩组(OST2)
三、碳酸盐岩岩组(OST3)
四、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六节 晚古生代泥盆纪地层
一、土泥盆统黑山沟组(D3hs)
二、上泥盆统哈尔扎组(D3he)
第七节 晚古生代石炭纪地层
一、下石炭统石拐子组(C1s)
二、下石炭统大干沟组(C1dg)
三、上石炭统缔敖苏组(C3d)
第八节 石炭纪一二叠纪地层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九节 晚三叠世地层(鄂拉山组)
一、地质概况
二、岩石组合及岩石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积环境综述
六、区域对比及时代讨论
第十节 古近纪一新近纪地层
一、始新统路乐河组(E2l)
二、渐新统一中新统干柴沟组(ENg)
三、中新统一上新统油砂山组(N1-2y)
四、上新统狮子沟组(N2sz)
第十一节 第四纪地层
一、下更新统七个泉组(Qp1g)
二、中更新世沉积
三、晚更新世沉积
四、全新世沉积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
一、祁漫塔格奥陶纪蛇绿岩
二、中元古代镁铁一超镁铁质侵入岩
三、白垩纪基性岩墙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晋宁期变质侵入岩
二、震旦期群峰东侵入体(Pt3gny)
三、加里东期侵入岩
四、海西期侵入岩
五、印支期侵入岩
六、燕山期侵入岩
七、区域性岩脉
八、岩浆岩演化规律
第三节 火山岩
一、奥陶纪一志留纪火山岩
二、泥盆纪火山岩
三、三叠纪火山岩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系
一、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系
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第二节 区域变质作用特征
一、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Ar3Pt1b)
二、中元古界小庙(岩)组(Chx)
三、中一新元古代中浅变质岩系
四、低绿片岩相变质岩一一早古生代中浅变质岩系
五、低绿片岩相变质岩一一晚古生代中浅变质岩
六、古元古代变质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七、埋深变质作用一一中生界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变质岩
第三节 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一、岩石类型
二、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相带划分
第四节 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一、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岩
二、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岩
三、低绿片岩相动力变质岩
四、葡萄石一绿纤石相动力变质岩
第五节 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
一、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形成阶段
二、加里东期洋陆转換阶段
三、海西期陆內造山阶段
四、印支期陆內造山阶段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主要分界断裂
第四节 构造变形特征
一、前寒武纪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二、加里东期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三、海西期地质体构造变形特征
四、浅表层次构造形迹群
第五节 构造变形序列
第六节 地质发展史
一、古元古代基底演化
二、中一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形成
三、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微洋盆演化阶段
四、晚古生代板内伸展裂陷海盆体系的演化
五、陆內叠覆造山
第六章 新构造运动及生态环境特征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
一、新构造地貌分区
二、新构造运动形迹
三、盆地沉积与成山作用
四、新构造运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第二节 生态现状及古人类遗迹
一、生态趋势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二、古人类活动遗迹
第七章 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研究工作概况
一、前人工作程度
二、本次工作程度
第二节 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一、构造与成矿背景关系
二、岩浆活动与內生成矿背景关系
三、围岩条件与內生成矿的背景关系
四、地层与外生矿产的关系
五、剥蚀程度对矿产的影响
第八章 结束语
一、主要成果及进展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件 1:25万库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地质图及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