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2014年版
- 资料名称: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2014年版
- 英文名称:
- 文件大小:130.18 MB
- 标准类型:行业图书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
作者: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步行是最古老的出行方式,也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交通活动。随着我国交通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行人交通安全已开始成为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天桥与地道、路段过街人行横道等过街设施处的各种过街现象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的安全性为应用目标,运用交通规划、数理统计、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复杂网络理论、生理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行人过街的交通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行为分析结论为基础,选取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通过量化研究不同类型人车冲突和违法过街行为的危险度,从交叉口改进措施、安全过街策略、安全过街宣教等方面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提升方法,为制定和实施行人交通安全提升对策提供理论支撑。《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可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交通安全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教材,也可供从事交通管理工作及交通安全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行人交通现状
1.2.1 行人过街交通流
1.2.2 行人过街行为特征
1.2.3 行人过街行为心理学
1.2.4 行人过街设施设置
1.2.5 行人交通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行人交通事故分析
2.1 事故数据分析的意义
2.2 交通事故数据分析方法
2.2.1 计数数据模型
2.2.2 离散选择模型
2.2.3 路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
2.3 行人交通事故全球概况数据分析
2.3.1 全球行人交通事故总体特征
2.3.2 全球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析
2.3.3 行人交通事故特点
2.4 中美两国行人交通事故数据对比分析
2.4.1 交通事故总量
2.4.2 行人在交通事故中的伤亡数据分析
2.4.3 行人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4.4 行人事故死亡人数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2.5 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2.6.1 能量转移论
2.6.2 轨迹交叉论
2.6.3 多米诺骨牌事故模型
2.6.4 系统论的人因素模型
第三章 行人过街设施及交通特征分析
3.1 行人过街设施的分类
3.2 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
3.2.1 人行横道
3.2.2 信号灯
3.2.3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
3.2.4 安全岛
3.3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
3.3.1 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
3.3.2 立体过街设施
3.3.3 路段触摸式行人过街信号
3.4 行人过街交通特征
3.4.1 行人到达规律
3.4.2 行人过街过程
3.4.3 行人过街速度
3.4.4 行人流量
3.4.5 行人密度
3.4.6 行人空间占有量
第四章 行人过街生理特征分析
4.1 实验原理
4.1.1 心理状态的生理反应
4.1.2 心理紧张的生理学基础
4.1.3 生理指标选取
4.2 实验仪器及方案设计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方案设计
4.3 预备实验
4.4 心率参数的变化规律
4.4.1 实验对象步行交通行为分析
4.4.2 不同过街设施上的心率变化
4.4.3 不同群体的平均心率值
4.4.4 不同行为情况下的心率变化
4.4.5 信号控制交叉口不同等待时间下的心率变化
4.5 实验结论
第五章 行人过街心理特征分析及建模
5.1 不同群体行人的心理特征
5.1.1 儿童行人
5.1.2 中青年行人
5.1.3 老年行人
5.1.4 乡村行人
5.1.5 残疾行人
5.2 行人过街心理指标分析
5.2.1 过街等待心理极限
5.2.2 过街环境安全感知
5.3 行人过街行为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5.3.1 行人过街需要的层次分析
5.3.2 违法过街行为形成的需要理论解释
5.4 个体违法过街行方的期望理论分析
5.4.1 期望理论
5.4.2 期望理论对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解释
5.5 结伴违法过街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建模
5.5.1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5.5.2 基本变量的模型表达
5.5.3 基本模型改进
5.5.4 问卷设计及调查
5.5.5 结伴过街行为特征
5.5.6 TPB建模结果分析
5.5.7 行人的违法行为矫正和安全教育
5.6 从众过街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建模
5.6.1 社会影响理论的解释
5.6.2 从众行为的发生条件
5.6.3 从众行为的信息流分析
5.6.4 基于复杂网络的从众违法过街行为建模
第六章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6.1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交通流分析
6.1.1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混合交通流的自组织现象
6.1.2 混合交通流的协同分析
6.2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调查
6.3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6.3.1 临界穿越间隙
6.3.2 停驻次数与停驻时间
6.4 行人穿越及机动车避让的影响因素
6.4.1 行人穿越机动车决策的影响因素
6.4.2 机动车避让行人的影响因素
6.5 行人过街率与车辆到达速度的相关性
第七章 立体过街设施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7.1 立体过街设施概述
7.1.1 行人过街设施存在问题
7.1.2 立体过街设施的设置必要性
7.1.3 立体过街设施的形式
7.2 人行天桥使用特性
7.2.1 人行天桥的设施特性
7.2.2 人行天桥使用特性调查
7.2.3 人行天桥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
7.3 人行地道使用特性
7.3.1 人行地道的设施特性
7.3.2 人行地道使用特性调查
7.3.3 人行地道处行人过街行为特性
7.4 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的比选设置
7.4.1 人行天桥与地道的优缺点对比
7.4.2 比选设置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及机理分析
8.1 行人过街行为过程及特征分析
8.1.1 行人过街行为过程
8.1.2 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8.1.3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8.2 行人过街行为影响因素
8.2.1 已有研究
8.2.2 个人属性
8.2.3 家庭属性
8.2.4 行人设施属性
8.2.5 交通状况特征
8.2.6 主观偏好
8.3 过街行为选择结果
8.3.1 过街行为分类
8.3.2 调查方法和数据
8.3.3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4 各类过街行为的特性分析
8.4 过街行为选择的隐性变量建模
8.4.1 隐性变量的建模思路
8.4.2 模型求解的基本原理
8.4.3 模型拟合结果
8.5 行人个体过街行为选择的MNL模型
8.5.1 基础理论
8.5.2 建模框架与步骤
8.5.3 变量设置
8.5.4 模型标定
8.5.5 模型拟合精度检验
8.5.6 模型比较与解释
8.5.7 模型应用分析
第九章 行人过街行为危险度分析
9.1 研究思路和方法
9.1.1 研究思路
9.1.2 研究方法
9.2 基于事故数据的行人违法过街的相对危险度分析
9.2.1 已有研究
9.2.2 数据分析
9.3 行人-机动车交通冲突特性分析
9.3.1 交通安全的表征——交通冲突
9.3.2 行人交通冲突的基本定义
9.3.3 行人交通冲突的基本特性分析
9.3.4 行人交通冲突的类型分析
9.3.5 行人观察行为与交通冲突的相关性
9.3.6 行人违法率与交通冲突的相关性
9.4 不同类型行人-机动车冲突的严重性分析
9.4.1 冲突严重性指标数据提取
9.4.2 聚类分析方法
9.4.3 各类型交通冲突严重性分析
9.5 各交叉口和不同行为的冲突危险度
9.5.1 各交叉口的冲突危险度
9.5.2 不同过街行为的危险度
9.6 行人过街危险度的应用研究
9.6.1 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性评价
9.6.2 基于冲突分析的行人过街安全性提升对策
第十章 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
10.1 评价指标
10.1.1 指标选取原则
10.1.2 评价指标体系
10.1.3 评价指标筛选
10.2 量表设计
10.2.1 量表分析方法
10.2.2 评价指标对应量表设计
10.3 评价方法
10.3.1 基本理论
10.3.2 评价程序
10.4 评价等级确定
10.5 示例分析
10.5.1 基本思路
10.5.2 评价因子的确定
10.5.3 评价函数的确定
10.5.4 模糊积分的计算
10.5.5 模糊识别
参考文献
作者:周竹萍,王炜,任刚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步行是最古老的出行方式,也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交通活动。随着我国交通安全形势的日趋严峻,行人交通安全已开始成为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以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天桥与地道、路段过街人行横道等过街设施处的各种过街现象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的安全性为应用目标,运用交通规划、数理统计、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复杂网络理论、生理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行人过街的交通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行为分析结论为基础,选取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通过量化研究不同类型人车冲突和违法过街行为的危险度,从交叉口改进措施、安全过街策略、安全过街宣教等方面提出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提升方法,为制定和实施行人交通安全提升对策提供理论支撑。《面向安全提升的行人过街行为研究》可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交通安全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教材,也可供从事交通管理工作及交通安全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行人交通现状
1.2.1 行人过街交通流
1.2.2 行人过街行为特征
1.2.3 行人过街行为心理学
1.2.4 行人过街设施设置
1.2.5 行人交通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行人交通事故分析
2.1 事故数据分析的意义
2.2 交通事故数据分析方法
2.2.1 计数数据模型
2.2.2 离散选择模型
2.2.3 路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
2.3 行人交通事故全球概况数据分析
2.3.1 全球行人交通事故总体特征
2.3.2 全球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析
2.3.3 行人交通事故特点
2.4 中美两国行人交通事故数据对比分析
2.4.1 交通事故总量
2.4.2 行人在交通事故中的伤亡数据分析
2.4.3 行人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4.4 行人事故死亡人数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2.5 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2.6.1 能量转移论
2.6.2 轨迹交叉论
2.6.3 多米诺骨牌事故模型
2.6.4 系统论的人因素模型
第三章 行人过街设施及交通特征分析
3.1 行人过街设施的分类
3.2 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
3.2.1 人行横道
3.2.2 信号灯
3.2.3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
3.2.4 安全岛
3.3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
3.3.1 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
3.3.2 立体过街设施
3.3.3 路段触摸式行人过街信号
3.4 行人过街交通特征
3.4.1 行人到达规律
3.4.2 行人过街过程
3.4.3 行人过街速度
3.4.4 行人流量
3.4.5 行人密度
3.4.6 行人空间占有量
第四章 行人过街生理特征分析
4.1 实验原理
4.1.1 心理状态的生理反应
4.1.2 心理紧张的生理学基础
4.1.3 生理指标选取
4.2 实验仪器及方案设计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方案设计
4.3 预备实验
4.4 心率参数的变化规律
4.4.1 实验对象步行交通行为分析
4.4.2 不同过街设施上的心率变化
4.4.3 不同群体的平均心率值
4.4.4 不同行为情况下的心率变化
4.4.5 信号控制交叉口不同等待时间下的心率变化
4.5 实验结论
第五章 行人过街心理特征分析及建模
5.1 不同群体行人的心理特征
5.1.1 儿童行人
5.1.2 中青年行人
5.1.3 老年行人
5.1.4 乡村行人
5.1.5 残疾行人
5.2 行人过街心理指标分析
5.2.1 过街等待心理极限
5.2.2 过街环境安全感知
5.3 行人过街行为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5.3.1 行人过街需要的层次分析
5.3.2 违法过街行为形成的需要理论解释
5.4 个体违法过街行方的期望理论分析
5.4.1 期望理论
5.4.2 期望理论对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解释
5.5 结伴违法过街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建模
5.5.1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5.5.2 基本变量的模型表达
5.5.3 基本模型改进
5.5.4 问卷设计及调查
5.5.5 结伴过街行为特征
5.5.6 TPB建模结果分析
5.5.7 行人的违法行为矫正和安全教育
5.6 从众过街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建模
5.6.1 社会影响理论的解释
5.6.2 从众行为的发生条件
5.6.3 从众行为的信息流分析
5.6.4 基于复杂网络的从众违法过街行为建模
第六章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6.1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交通流分析
6.1.1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混合交通流的自组织现象
6.1.2 混合交通流的协同分析
6.2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调查
6.3 无信号控制过街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6.3.1 临界穿越间隙
6.3.2 停驻次数与停驻时间
6.4 行人穿越及机动车避让的影响因素
6.4.1 行人穿越机动车决策的影响因素
6.4.2 机动车避让行人的影响因素
6.5 行人过街率与车辆到达速度的相关性
第七章 立体过街设施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分析
7.1 立体过街设施概述
7.1.1 行人过街设施存在问题
7.1.2 立体过街设施的设置必要性
7.1.3 立体过街设施的形式
7.2 人行天桥使用特性
7.2.1 人行天桥的设施特性
7.2.2 人行天桥使用特性调查
7.2.3 人行天桥处行人过街行为特征
7.3 人行地道使用特性
7.3.1 人行地道的设施特性
7.3.2 人行地道使用特性调查
7.3.3 人行地道处行人过街行为特性
7.4 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的比选设置
7.4.1 人行天桥与地道的优缺点对比
7.4.2 比选设置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特征及机理分析
8.1 行人过街行为过程及特征分析
8.1.1 行人过街行为过程
8.1.2 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8.1.3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8.2 行人过街行为影响因素
8.2.1 已有研究
8.2.2 个人属性
8.2.3 家庭属性
8.2.4 行人设施属性
8.2.5 交通状况特征
8.2.6 主观偏好
8.3 过街行为选择结果
8.3.1 过街行为分类
8.3.2 调查方法和数据
8.3.3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4 各类过街行为的特性分析
8.4 过街行为选择的隐性变量建模
8.4.1 隐性变量的建模思路
8.4.2 模型求解的基本原理
8.4.3 模型拟合结果
8.5 行人个体过街行为选择的MNL模型
8.5.1 基础理论
8.5.2 建模框架与步骤
8.5.3 变量设置
8.5.4 模型标定
8.5.5 模型拟合精度检验
8.5.6 模型比较与解释
8.5.7 模型应用分析
第九章 行人过街行为危险度分析
9.1 研究思路和方法
9.1.1 研究思路
9.1.2 研究方法
9.2 基于事故数据的行人违法过街的相对危险度分析
9.2.1 已有研究
9.2.2 数据分析
9.3 行人-机动车交通冲突特性分析
9.3.1 交通安全的表征——交通冲突
9.3.2 行人交通冲突的基本定义
9.3.3 行人交通冲突的基本特性分析
9.3.4 行人交通冲突的类型分析
9.3.5 行人观察行为与交通冲突的相关性
9.3.6 行人违法率与交通冲突的相关性
9.4 不同类型行人-机动车冲突的严重性分析
9.4.1 冲突严重性指标数据提取
9.4.2 聚类分析方法
9.4.3 各类型交通冲突严重性分析
9.5 各交叉口和不同行为的冲突危险度
9.5.1 各交叉口的冲突危险度
9.5.2 不同过街行为的危险度
9.6 行人过街危险度的应用研究
9.6.1 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性评价
9.6.2 基于冲突分析的行人过街安全性提升对策
第十章 行人过街行为安全性评价
10.1 评价指标
10.1.1 指标选取原则
10.1.2 评价指标体系
10.1.3 评价指标筛选
10.2 量表设计
10.2.1 量表分析方法
10.2.2 评价指标对应量表设计
10.3 评价方法
10.3.1 基本理论
10.3.2 评价程序
10.4 评价等级确定
10.5 示例分析
10.5.1 基本思路
10.5.2 评价因子的确定
10.5.3 评价函数的确定
10.5.4 模糊积分的计算
10.5.5 模糊识别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 内河交通事故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海事局 编] 2011年版
- 汉阳县交通志 汉阳县交通局 编 1985年版
- 基于手机切换定位的道路行程车速采样提取技术研究 [扬飞 著] 2013年版
-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 天津港工程泥沙研究历程 蒋雎耀,庞启秀,张娜 著 2016年版
- 亲亲历史图书馆 交通·从步行到火箭 (法)史黛芬妮·勒迪,(法)史蒂芬·弗拉迪尼文 (法)杰斯·保韦尔斯图 陈邻竹译 2017年版
- 匝道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 [李健 著] 2013年版
- 经济主体行为视角下综合运输系统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 [樊一江 编] 2013年版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应试教程 韩生,刘光清 主编 1998年版
- 智能港口物流丛书 大型港口机械结构稳定性与裂纹控制技术 [宓为建,刘园,沈一飞等编著] 2014年版
- 大洋发现记 [(丹麦)斯通 著,史旼 译]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