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
- 资料名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
- 英文名称:
- 文件大小:72.03 MB
- 标准类型:行业图书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下载次数:3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收录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技术专家于1986年至1991年间撰写的有关载人航天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反映了在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之前,关于我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的研讨情况,提供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技术史料。在本文集的文章中,航天技术专家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外载人航天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应以飞船起步的技术发展途径,提出了多用途飞船的初步设想。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立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神舟号飞船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积极的影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适用于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从事航天史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作者简介】钱振业,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从事和主持中国多种型号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1991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董世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获得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李颐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李惠康,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目录
我国空间站救生系统方案设想(1986年7月17日) 李颐黎 1
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1986年9月8日) 钱振业 12
载人航天安全与救生技术途径探讨(1986年9月) 钱振业,李惠康,徐焕彦 15
我国航天高技术发展途径探讨——兼谈飞船及其应用(1986年10月) 钱振业,杨广耀,徐焕彦 24
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1986年12月23日) 钱振业 42
对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剖析(1986年12月) 钱振业,杨广耀 45
我国空间站的救生艇及其应用(1987年2月20日) 钱振业,李颐黎 44
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和技术途径的思考(1987年6月) 钱振业,杨广耀 73
多用途飞船总体方案探讨——兼谈载人航天救生的技术途径(1987年9月10日) 李颐黎 62
对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再思考(1988年1月) 钱振业,杨广耀 90
关于发展我国多用途飞船的设想(1988年6月) 董世杰 103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战略(1988年7月) 钱振业,杨广耀 112
飞船方案?参数选择?性能分析(1988年7月) 李惠康 12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何起步之愚见——为迎接21世纪而写(1989年元旦) 钱振业 160
为占据人类第4活动领域一席之地而奋争(1989年5月) 钱振业,杨广耀,程玲珠,韦德森 201
多用途飞船可行性论证报告摘要(1989年6月30日) 李惠康,李颐黎 168
多用途飞船汇报提要(1989年10月) 李颐黎 177
迎接空间产业化和军事化的挑战(1990年1月) 钱振业 232
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战略的思考(1990年4月) 钱振业 185
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1990年5月) 杨广耀,钱振业,韦德森 244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设想和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1991年4月) 钱振业 193
附录
论证、评议、统一认识——哈尔滨“2047”会议小结(1988年8月) 钱振业 202
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蓝图设想(汇报提纲)(1989年2月) 钱振业 269
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提纲)(1989年3月) 钱振业 273
中国航天事业如何发展(提纲)(1990年2月) 钱振业 279
呈送给李鹏总理的信(1990年7月28日) 钱振业,杨广耀,韦德森283
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向李鹏总理汇报的提纲)(1991年3月15日) 钱振业 287
李鹏总理听取任新民、钱振业同志汇报时的谈话(摘记)(1991年3月15日) 钱振业 290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参加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及从事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的工作纪实(2011年4月10日) 钱振业,董世杰,李颐黎,李惠康 210
本文集中的主要论点和建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际实施情况的对照(2011年12月21日) 李颐黎 214
后记 219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收录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技术专家于1986年至1991年间撰写的有关载人航天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反映了在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之前,关于我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的研讨情况,提供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技术史料。在本文集的文章中,航天技术专家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外载人航天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应以飞船起步的技术发展途径,提出了多用途飞船的初步设想。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立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神舟号飞船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积极的影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适用于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从事航天史研究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作者简介】钱振业,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从事和主持中国多种型号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1991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董世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获得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李颐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李惠康,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目录
我国空间站救生系统方案设想(1986年7月17日) 李颐黎 1
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1986年9月8日) 钱振业 12
载人航天安全与救生技术途径探讨(1986年9月) 钱振业,李惠康,徐焕彦 15
我国航天高技术发展途径探讨——兼谈飞船及其应用(1986年10月) 钱振业,杨广耀,徐焕彦 24
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1986年12月23日) 钱振业 42
对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剖析(1986年12月) 钱振业,杨广耀 45
我国空间站的救生艇及其应用(1987年2月20日) 钱振业,李颐黎 44
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和技术途径的思考(1987年6月) 钱振业,杨广耀 73
多用途飞船总体方案探讨——兼谈载人航天救生的技术途径(1987年9月10日) 李颐黎 62
对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再思考(1988年1月) 钱振业,杨广耀 90
关于发展我国多用途飞船的设想(1988年6月) 董世杰 103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战略(1988年7月) 钱振业,杨广耀 112
飞船方案?参数选择?性能分析(1988年7月) 李惠康 12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何起步之愚见——为迎接21世纪而写(1989年元旦) 钱振业 160
为占据人类第4活动领域一席之地而奋争(1989年5月) 钱振业,杨广耀,程玲珠,韦德森 201
多用途飞船可行性论证报告摘要(1989年6月30日) 李惠康,李颐黎 168
多用途飞船汇报提要(1989年10月) 李颐黎 177
迎接空间产业化和军事化的挑战(1990年1月) 钱振业 232
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战略的思考(1990年4月) 钱振业 185
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1990年5月) 杨广耀,钱振业,韦德森 244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设想和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1991年4月) 钱振业 193
附录
论证、评议、统一认识——哈尔滨“2047”会议小结(1988年8月) 钱振业 202
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蓝图设想(汇报提纲)(1989年2月) 钱振业 269
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提纲)(1989年3月) 钱振业 273
中国航天事业如何发展(提纲)(1990年2月) 钱振业 279
呈送给李鹏总理的信(1990年7月28日) 钱振业,杨广耀,韦德森283
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向李鹏总理汇报的提纲)(1991年3月15日) 钱振业 287
李鹏总理听取任新民、钱振业同志汇报时的谈话(摘记)(1991年3月15日) 钱振业 290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参加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及从事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的工作纪实(2011年4月10日) 钱振业,董世杰,李颐黎,李惠康 210
本文集中的主要论点和建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际实施情况的对照(2011年12月21日) 李颐黎 214
后记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