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循环经济应大力发展轮胎翻新

时间: 2015-10-10 来源: 未知 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 程源点击:
能源、资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循环经济概念日受重视。中国是生产与消耗大国,然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率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轮胎翻新,有效防止废旧轮胎对环境的污染,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目前每年产生废旧轮胎5000多万条,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废旧轮胎还将大量增加。对这些废旧轮胎进行再利用,既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它不但降低了运输成本,还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废旧轮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大力发展翻新轮胎,是科技进步的需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科技进步的需要

何谓“进步”?即“与时俱进”也。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在进步,加入WTO,各种技术都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唯独中国的翻胎事业仍然非常落后,且还在“闭关自守”。一组数据可以证明此说法:世界轮胎产量第一的美国,其“新翻比”(即新胎与翻胎的比例)是8:1;世界第二的中国,却是24:1。再看“替换比”(即翻新胎占替换胎的比例),世界平均值是10%。就载重胎的替换比而言,美国是53%,欧盟是57%,巴西是30.3%,而中国只有3%;轿车胎的替换比更低,欧盟是28%,中国是0%。

中国在轮胎翻新方面为何如此落后?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可翻胎源太少。中国长期以斜交轮胎为主,载重胎又多为纤维骨架,加之超载损坏,胎体可翻率极低。而可翻新性最好的是全钢丝载重子午胎(最高可翻5-6次)。近一两年,虽然国内子午胎的发展速度飞快,但至今,年产量也只有1000多万条(总产量16500万条)。

二是技术落后。国内企业长期采用国外多已淘汰的“热翻法”进行翻新,因胎体“热氧老化”,翻胎的质量和安全性都很差,不能在高速公路行驶。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已推行的“冷翻法”(预硫化胎面翻胎),不仅允许翻新5-6次,且轮胎第一次,甚至第二翻新后的行驶里程,已经超过了新胎,最高可达145%。翻新胎的行驶里程为什么可以超过新胎?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新胎和翻胎的胎体相同,行驶里程仅取决于胎面磨损(前提是胎体不坏)。新胎的胎面和胎体是仪器成型,并一起硫化。其硫化用蒸汽和过热水加热并加压,它们的温压相互关联,升温才能升压,若硫化温度已达正硫化,或说最佳,就不能再增压。而预硫化的胎面,是单独在平板压机上加压并硫化,其加热用导热油,加压靠和柱塞,温压互相独立,各取所需,两者都可寻求最佳。就像高密度板(锯沫压成)一样,胎面压力高,则致密、结实、耐磨性好,因此翻新胎比新胎更耐磨,寿命更高。

三是观念守旧。注重新胎,轻视翻胎,这也是中国新胎未能与翻胎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美国的奔达可公司(BANDAG,世界翻胎名牌)年翻胎2000多万条,另在世界各国建立了1100多家翻胎厂。就连新胎名牌公司,也都注重翻胎:固特异在全球建立了167家翻胎厂,米其林也在各国建立80多家翻胎厂。他们的翻新胎,也与其新胎一样,销往世界各地。加入WTO后,中国已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之一,全球十强全部进入中国,但是翻胎行业仍然非常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发展环境不成熟。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奔达可就在北京投入4条当时最新的翻胎生产线,但是由于缺乏可翻胎源,以失败告终。米其林等跨国公司,在考察中国翻胎投资环境和市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尚不是市场化国家。

目前,国内翻新胎市场比较活跃的是广东沿海地区。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商人,纷纷在该地区投资建厂,引进了冷翻技术和装备,年翻十几万到二十几万条,已不下几十家。这些厂家的胎源主要来自走私的旧胎。例如东莞的旧胎市场,规模非常大,各种规格、类型的旧胎,应有尽有。

对此,笔者的意见是:与其违法走私偷税,不如合理控制合法上税。常言说:堵不如疏。何况,旧胎是资源又是商品,并非毒品或“洪水猛兽”,更应当如发展子午线轮胎一样,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从而推动发展。“狼来了”,并非坏事。“全钢胎”的发展就是好例子,加入WTO后的两三年,产量由3万多条,增长到1000多万条,而产能更增长到2000多万条。如此成功案例,翻胎不可不借鉴——引进、开发、搞活,这是成功的经验。


中国在增加新胎产量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旧胎翻新的价值

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耗胶量世界第一(345万吨/年),70%靠进口,其中轮胎的使用量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制造一条新轮胎,平均用胶20kg;翻胎时,由于仅换胎面,耗胶量很少。另外,制造一条新胎,平均消耗7加仑原油,而翻新一条旧胎,仅耗2加仑。因此,使用一条翻新胎,用户可以节省50%的费用。例如,1条11.00R20全钢胎,国内最高售价2880元,同样一条翻新胎,仅售900-1000元,且前三次翻新,其寿命与新胎相等或相近。

可见,翻胎既创造了高效益,又减少了2/3的废胎生成量。美国的奔达可公司,纯利润就有7.4%(远高于新胎),在全球非轮胎制品中仅次于NOK公司,排第二位。而且,在某些发达国家,翻胎因为是免费的而备受欢迎;而购买新轮胎,要同时支付数次翻修的费用,若新胎一次用到底,成本价100%,而若能够翻新3-4次,甚至5-6次,价格即降到1/3-1/4。利益驱动,谁也不再一次报废。而对于新胎生产厂家而言,谁的胎体好,可翻次数高,谁就卖得快,也就成了著名名牌。不能翻修的新胎,则无人问津。这样,也可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新胎质量。此乃循环经济的最佳政策之一。

当前,中国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已逐渐逼近4000万辆。新胎应与翻胎协调并进,不能再认为翻胎冲击新胎。我们要从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而不是行业的局部利益。如果废旧轮胎的翻新利用事业能够发展起来,废胎生成量将会减少2/3,用户费用减少1/2,制造能耗减少5/7,成本减少3/5,这将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环境保护的需要

翻新轮胎所用的胶与制造新胎用的胶一样,且多数不需要自己炼,而是买现成的胎面胶。翻胎的成型过程也与新胎差不多,但更简单,仅需贴衬胶和胎面,胎体不变,都属物理加工过程。而其硫化过程,与其他橡胶制品相似,仅用平板和硫化罐。与新胎生产不同的是,增加了胎体打磨(自动仿形打磨机,带吸尘回收装置),因而翻胎过程基本上没有化学污染。英国的权威环保机构,向全世界发布了环评报告,列举了各种废旧轮胎的处理方法,其中的翻胎获得最高分,结论是:轮胎翻新是有利于环保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再生胶,也是环评报告所列举的各种处理方法之一,被认为能耗大、效率低,而且污染环境。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尽量减少生产再生胶,英国早已全面停产,日本1999年只剩2万吨/年(仅为特种再生胶),而国内产量已逾120万吨/年,为世界第一。显而易见,减少废胎生成量,是有利于环保的最好方法。如果国内翻胎行业发展起来,就能减少2/3的废胎生成量,再生胶的产量自然就会随之下降。从行业利益观点来看,翻胎冲击了再生胶,但世界诸国多规定了轮胎磨耗量,强制及时翻修。为此,美国还曾发布过总统令。可见,发展翻胎乃大势所趋。

要发展循环经济,即不能靠牺牲资源和能源去追求产量、产值和利润,对于废旧轮胎也是同理。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召开的循环经济会议,特别强调五个环节,其中的3条都适用于翻胎,即: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 (end)

相关资料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