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
- 资料名称: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
- 英文名称:
- 文件大小:19.86 MB
- 标准类型:行业图书
- 标准语言:中文版
- 授权形式:免费
- 文件类型:PDF文档
- 下载次数:3107 加入收藏
- 标签:
资料介绍
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
作 者: 刘道广 等著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考工记》规范了后世中国手工生产方式下的设计、制作工艺,《考工记》之后,再也没有产生过同样的设计制作专著,因而受到设计界的关注,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联合国6种文字的出版物。但我们也要看到,《考工记》毕竟是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专著,它的问世,终结了中国数千年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思维,使中国传统设计长期稳定自守,难以在没计、技术上有新的思维突破。这使我们联想到英国16世纪的佛朗西斯·培根,他著《新工具论》就是对过去手工业技术时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总结,特别提出了有别于过去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了成体系的实验调查模式,使以往的设计、技术成为“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设立一套体系,任何一个正常智力的人通过这套体系的学习,都可以进入高深一层的思考和研究。它不同于“经验性”的学习,手工业技术时代的经验,就其高层次经验丽言,并非一般人可掌握,《考工记》中屡言的“国工”,也是少数,这也是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的传承往往在历史上中断、失传的缘由。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一部自己的《新工具论》,这一部《新工具沦》需要对《考工记》所代表的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经验提出总结,不是全盘赞颂,而是客观评析其优缺得失,特别是在如何引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上加以引申过渡,使中国现代设计在传统的设计历史基础上有更扎实的拓展,就是《考工记》对今天设计学的最大意义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考工记》的设计学意义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总结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历史之鉴
第二章 《考工记》的研究特色
第一节 从经学到现代学术的转变
第二节 三点质疑
第三章 新注和新译
第一节 全文新注
第二节 全文通译
后记
作 者: 刘道广 等著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考工记》规范了后世中国手工生产方式下的设计、制作工艺,《考工记》之后,再也没有产生过同样的设计制作专著,因而受到设计界的关注,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联合国6种文字的出版物。但我们也要看到,《考工记》毕竟是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专著,它的问世,终结了中国数千年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思维,使中国传统设计长期稳定自守,难以在没计、技术上有新的思维突破。这使我们联想到英国16世纪的佛朗西斯·培根,他著《新工具论》就是对过去手工业技术时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总结,特别提出了有别于过去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了成体系的实验调查模式,使以往的设计、技术成为“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设立一套体系,任何一个正常智力的人通过这套体系的学习,都可以进入高深一层的思考和研究。它不同于“经验性”的学习,手工业技术时代的经验,就其高层次经验丽言,并非一般人可掌握,《考工记》中屡言的“国工”,也是少数,这也是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的传承往往在历史上中断、失传的缘由。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一部自己的《新工具论》,这一部《新工具沦》需要对《考工记》所代表的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经验提出总结,不是全盘赞颂,而是客观评析其优缺得失,特别是在如何引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上加以引申过渡,使中国现代设计在传统的设计历史基础上有更扎实的拓展,就是《考工记》对今天设计学的最大意义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考工记》的设计学意义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总结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历史之鉴
第二章 《考工记》的研究特色
第一节 从经学到现代学术的转变
第二节 三点质疑
第三章 新注和新译
第一节 全文新注
第二节 全文通译
后记
相关资料
下载说明
本站资源使用网盘存储,可以一键转存和下载,下载速度一流;本站资源均为RAR/ZIP 格式压缩,为确保资源能够正常使用,需使用【WinRAR】等进行解压;
本站资源解压后格式为PDF的,为保证正常使用,推荐【Adobe Reader 8.0】以上版本进行阅读;
如果您发现文件无法下载,请稍后再次尝试;若依然如此,请到 报错页面 告诉我们。
本站提供的标准文件一般为PDF格式,如果您需要Word版本,可搜索【PDF转换成Word软件】进行转换;
本站资料均为网上收集,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之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正式场合使用,请购买正版;